制造業的格局現在已經發生轉變
近日,美國著名的經濟咨詢公司環球透視預測,由于美國經濟快速滑向蕭條,中國制造業增加值明年將占全世界的1 7%,超過美國的16%,從而比該公司以前的預計提前4年成為全球最大制造國,不僅將終結美國維持100多年的世界制造業頭號大國地位,也將終結整個西方工業革命以來的制造業霸主地位。雖然正值奧運期間,這條消息一經發布,仍然立刻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不錯,至少從春秋戰國以來,中國作為全世界制造業最發達的國家和出口大國曾長達上千年,以至于百科全書式的羅馬帝國著名學者普林尼哀怨地將本國經濟危機歸咎于對華貿易,認為羅馬進口中國絲綢等制成品逆差過大,導致黃金持續外流,造成了國內經濟危機。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于明代中葉完成地理大發現,開通了中歐直接貿易海路,中國制成品出口和貿易順差迅猛增長,美洲、日本白銀源源不斷流入中國,貨幣金屬匱乏的中國消除了自從北宋以來持續數百年的“錢荒”,白銀成為全社會通行的本位貨幣,為萬歷九年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全面建立貨幣財政制度奠定了物質基礎。隨后這一切在滿清扼制下停滯兩百多年,中國手工制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方才逐漸削弱以至消失。
當中國推翻了處心積慮扼殺中國一切進步苗頭的滿清部族統治,當中國經過浴血奮戰掙脫了列強的枷鎖,當中國自崇禎十七年山海關之戰以來第一次建立了一個有意愿也有能力動員舉國之力趕超發達國家、力求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國家政權,無論東西方集團先后實施的封鎖何其嚴密苛刻,無論我們在探索過程中已經、還要經歷多少坎坷,中國制造業的重新興起只是時間問題了。經過近70年發展,中國已經被許多人稱為“世界工廠”,出國人員萬里迢迢帶回家的商品原來是“中國制造”,這樣的故事已經屢聞不鮮,中國出口制成品滲透面之廣,由此可見一斑。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隨著經濟分工和專業化的發展,第三產業的比重確實會大幅度超越制造業,以至于有統計稱07年制造業僅占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17.5%,但任何服務業都只能建立在第一、第二產業的基礎之上,特別是現代服務業只能建立在現代制造業基礎之上,脫離制造業基礎奢談什么“世界辦公室”,最終只能淪為笑談,制造業的發展必將為中國改變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地位奠定基礎。
然而,中國目前的這個“世界工廠”稱號又摻雜了不少水分。與歷史上的中國制造業和德國、日本制造業不同,中國目前的制造業和出口中外資占有很大比重,即使內資企業的生產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屬于沒有掌握自主核心技術的貼牌加工,以至于外資企業和加工貿易雙雙占據中國出口的半壁江山。外資企業的生產固然增加了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多少也會給我們帶來一些技術和組織經驗的滲透,但并不能直接增加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而且,中國制造業中出口比例很高,這一特點固然幫助中國擺脫了70年代以來歷次國際收支危機的沖擊,但也使得中國經濟增長過于依賴外需,國人從經濟增長中分享的比例過低。